抗菌率:评估织物对目标微生物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、大肠杆菌ATCC 25922)的抑制或杀灭比例,计算方法为(空白组菌落数-试验组菌落数)/空白组菌落数×100%,通常要求抗菌率≥90%(达标值)。
抑菌圈直径:采用琼脂扩散法,将抗菌织物置于接种微生物的琼脂平板上,培养后测量周围抑制细菌生长的环形区域直径,用于定性或半定量评估抗菌效果,通常要求直径≥7mm(革兰氏阳性菌)或≥8mm(革兰氏阴性菌)。
耐洗涤性:模拟日常洗涤过程(如GB/T 8629-2017中的A10程序),经过规定次数(如20次、50次)洗涤后,测试抗菌率保留率,要求保留率≥80%(根据产品标准)。
最小抑菌浓度(MIC):稀释抗菌织物提取物,测定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,单位为μg/mL,用于定量评估抗菌成分的效力,通常要求MIC≤100μg/mL(针对常见致病菌)。
最小杀菌浓度(MBC):在MIC基础上,将未生长的培养液转接至新鲜培养基,培养后测定杀灭99.9%以上细菌的最低浓度,单位同MIC,要求MBC≤200μg/mL(示例值)。
抗菌耐久性:通过加速老化试验(如紫外照射100小时、40℃高温高湿环境10天)或重复洗涤,评估抗菌性能的长期保持能力,要求经过100次洗涤后抗菌率仍≥70%。
动态接触抗菌测试:模拟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动态环境(如摩擦、汗液浸泡),采用振荡烧瓶法将织物与微生物悬浮液振荡接触(150rpm,2小时),培养后计算抗菌率,要求≥90%。
真菌抗菌性能:测试对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、黑曲霉ATCC 16404等真菌的抑制率,采用平板计数法,培养温度28℃,湿度85%,要求抗菌率≥80%。
溶出性抗菌测试:测定抗菌成分从织物中溶出的量,采用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,单位为mg/g,用于评估安全性(避免过量溶出),要求溶出量≤0.5mg/g(符合环保标准)。
持续抗菌时间:在规定条件(37℃、湿度70%)下,测试织物在24小时、48小时内的抗菌效果保持率,要求24小时后抗菌率≥90%,48小时后≥85%。
棉织物:包括纯棉T恤、衬衫、床上用品等,需检测其天然或后整理(如抗菌剂浸渍)的抗菌性能。
合成纤维织物:如涤纶、锦纶、腈纶等制成的运动服、户外装备,评估抗菌涂层或纤维本身(如银离子纤维)的抗菌效果。
混纺织物:棉涤混纺、棉麻混纺等服装材料,检测其复合抗菌性能(如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协同抗菌)。
功能性服装:如医疗防护服、手术衣,要求高抗菌性能(抗菌率≥99%)以防止交叉感染。
儿童服装:婴幼儿衣物、校服等,需确保抗菌成分安全(如无刺激性)且有效(抗菌率≥90%)。
内衣类产品:文胸、内裤等贴身衣物,重点检测抗菌耐久性(50次洗涤后保留率≥80%)和溶出性(溶出量≤0.3mg/g)。
户外服装:登山服、冲锋衣等,需抵抗霉菌、细菌滋生(真菌抗菌率≥85%),保持卫生。
家纺产品:毛巾、浴巾、窗帘等,频繁接触水和皮肤,需具备长效抗菌能力(100次洗涤后抗菌率≥70%)。
工作服装:厨师服、医护人员工作服,要求耐洗涤(50次洗涤后抗菌率≥85%)且抗菌性能稳定。
特殊用途服装:如消防服、防化服,需兼顾抗菌(抗菌率≥90%)与其他功能(如防火、防化)。
GB/T 20944.1-2007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1部分:琼脂扩散法(国家标准,用于测定抑菌圈直径)。
GB/T 20944.2-2007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:吸收法(国家标准,用于测定抗菌率)。
GB/T 20944.3-2008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:振荡法(国家标准,用于动态接触抗菌测试)。
ISO 20743:2013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测定 琼脂扩散法(国际标准,与GB/T 20944.1-2007等效)。
ISO 18184:2019 纺织品 抗病毒性能的测定(国际标准,用于评估纺织品对病毒的抑制能力)。
ASTM E2149-20 动态接触条件下抗菌剂抗菌活性的标准试验方法(美国标准,用于动态接触抗菌测试)。
JIS L 1902:2015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(日本标准,包括定量和定性测试)。
GB/T 20944.4-2008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4部分:奎因法(国家标准,用于测定耐洗涤性后的抗菌率)。
ISO 20645:2004 纺织品 抗菌剂的测定 释放性(国际标准,用于溶出性抗菌测试)。
GB/T 31702-2015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(国家标准,其中规定了儿童服装的抗菌性能要求)。
琼脂扩散法抗菌测试系统:用于测量抑菌圈直径,通过将抗菌织物置于接种微生物的琼脂平板上,培养后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抑制区域直径,分辨率0.1mm。
振荡法抗菌测试设备:模拟动态接触环境,将织物与微生物悬浮液置于振荡培养箱中(150rpm,25~37℃),培养后通过平板计数法计算抗菌率,支持多组平行试验(最多24组)。
耐洗涤性测试机:按照GB/T 8629-2017标准程序(如A10洗涤程序)模拟日常洗涤,次数可设置(1~500次),洗涤后通过吸收法测试抗菌率,评估抗菌耐久性。
最小抑菌浓度(MIC)测定仪:采用微量滴定板稀释法,将抗菌织物提取物与微生物悬浮液混合,培养后通过酶标仪读取吸光度(波长600nm),自动计算MIC值,检测范围0.1~1000μg/mL。
真菌抗菌性能测试装置:针对真菌(如白色念珠菌、黑曲霉)进行抗菌测试,采用平板计数法,将织物置于接种真菌的琼脂平板上,培养温度28℃,湿度85%,培养7天后计算真菌抑制率。
溶出性抗菌成分分析仪:采用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,分离并测定抗菌成分(如银离子、季铵盐)的溶出量,检出限0.01mg/g,用于评估安全性。
动态接触抗菌测试系统:模拟人体皮肤与织物的摩擦接触,通过摩擦装置(频率0~100次/分钟)使织物与微生物接触,培养后计算抗菌率,摩擦压力可调节(0.5~2N)。
抗菌耐久性加速老化箱:通过紫外照射(波长365nm,强度0.5W/m²)、高温高湿(40℃,90%湿度)加速织物老化,老化时间可设置(1~1000小时),老化后测试抗菌率保留率。
1. 确保安全:通过检测可以确保防爆用呆扳手的安全性,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引发火灾或爆炸。
2. 提高质量:通过检测可以提高防爆用呆扳手的产品质量,增强其市场竞争力。
3. 延长使用寿命:通过检测可以发现呆扳手的潜在问题,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,延长其使用寿命。
4. 降低维护成本: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呆扳手的问题,避免因故障导致的停机和维修成本。
5. 提高工作效率:通过检测可以确保呆扳手的正常使用,提高工作效率,减少因工具故障导致的生产损失。
以上是关于衣服抗菌检测相关的简单介绍,具体试验/检测周期、方法和步骤以与工程师沟通为准。北检研究院将持续跟进新的技术和标准,工程师会根据不同产品类型的特点,选取相应的检测项目和方法,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要求。
X射线机载定位引导系统检测
2025-07-25模拟定位机检测
2025-07-25放射性粒籽植入枪检测
2025-07-25γ射线遥控后装治疗机检测
2025-07-25钴-60后装治疗机检测
2025-07-25核素后装近距离放射治疗机检测
2025-07-25体部多源伽玛(γ)射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检测
2025-07-25立体定向伽玛(γ)射束体部治疗系统检测
2025-07-25钴-60治疗机检测
2025-07-25X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检测
2025-07-25质子治疗设备检测
2025-07-25骨科手术腕关节固定装置检测
2025-07-25关节盂保护器检测
2025-07-25导引袖套检测
2025-07-25北检院拥有完善的基础实验平台、先进的实验设备、强大的技术团队、标准的操作流程、优质的合作平台和强大的工程师网络。我们为各大院校以及中小型企业提供多种服务,其中包括:
· 基本参数、机械强度、电气性能、生物试验、特殊性能的分析测试,涵盖了生物药物、医疗器械、机械设备及配件、仪器仪表、装饰材料及制品、纺织品、服装、建筑材料、化妆品、日用品、化工产品(包括危险化学品、监控化学品、民用爆炸物品、易制毒化学品)等多个领域。我们的服务覆盖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检测需求,并为客户提供高效、准确的数据报告,以支持您的研发和市场质量把控。
其中,本研究院设有七大基础服务平台,分别是: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、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、病理学研究平台、免疫学研究平台、动物模型研究平台、蛋白质与多肽研究平台以及测序和芯片研究平台。北检研究院提供全面、正规、严谨的服务,为您的研究保驾护航,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和深入。
此外,本研究院还设有四大创新研发中心,包括分子诊断开发平台,CRISPR/Cas9靶向基因修饰药物开发平台,纳米靶向载药创新平台,创新药物筛选平台。这些研发中心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,为您提供创新思路和破局之策。
不仅如此,本院还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团队和企业,提供个性化服务,为您的项目量身定制解决方案。无论是公司研发项目,还是个人或团队的研究,我们都将全力协助,以期更好地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jstest.com/fwly/qt/40462.html